5月22日计算科学报告--拓扑半金属材料预测与物性研究
时间:2018-05-18
报告人:姚裕贵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
报告地点:江湾校区物理楼C101视频会议室
报告时间:5月22日(星期二) 10:00-11:30
报告题目: 拓扑半金属材料预测与物性研究
摘要: 拓扑材料以及物性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16年的Nobel物理学奖即授予了凝聚态中与拓扑理论相关的领域。除了拓扑绝缘体,拓扑概念还被进一步用于无能隙半金属的分类,并催生了拓扑半金属这一研究领域。目前多种拓扑半金属已被理论预言,有些也已得到实验证实,根据导带和价带交叉形成的简并点维度不同,拓扑半金属大致可分为节点半金属、节线/节圈半金属、节面(nodal surface)半金属等。这些拓扑半金属除了具有拓扑非平庸的表面态如费米弧、鼓膜表面态等,通常还拥有很多其它新奇特性,比如高迁移率、负磁阻效应和手性反常等,研究这些拓扑半金属态不仅可以丰富凝聚态理论,还有利于发现下一代量子功能材料。本报告将介绍近两年来我们组在拓扑半金属材料预测与物性研究方面的工作与最新进展,主要包括新型复合Weyl半金属态、第二类Weyl半金属中朗道能级坍塌现象与奇异磁光效应、第二类节线半金属理论与材料实现、几种优良半金属材料的预测、等等。
简介:姚裕贵,1992年在南开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其后分别获得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光学硕士学位(1995)和力学所的力学博士学位(1999)。1999-2003年先后在中科院物理所、Texas大学Austin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11年物理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11年底调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研究领域为计算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主要针对材料中贝里相位效应的科学问题,发展了反常输运物理量和拓扑不变量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反常输运和拓扑物性的研究。姚在反常霍尔效应、硅烯、石墨烯、拓扑材料与物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国际上有重要影响,被诺贝尔奖得主Geim、美国科学院院士Vanderbilt、Kane和张首晟等教授广泛引用;关于反常输运的部分成果进了教科书,硅烯研究中提出的理论模型被冠名。姚至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包括 Phy. Rev. Lett.(21篇),自然子刊等】,每年引用17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000余次,H-index=42。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2014年度“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和2016年度“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201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