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班子

实验室主任


龚新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席科学家
      大学以上学历:1978年9月-1982年7月,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1982年9月-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理学硕士;1991年7月-1993年5月,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1988年1月-1991年5月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Research Fellow。
      主要学术任职: 1993起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任研究员,1995年起任中科院固体物理所理论研究室主任,1996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授,2005年起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2011年起任复旦大学物理系谢希德特聘教授。2009年起任复旦大学计算物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获奖荣誉: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安徽优秀回国人员称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排名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排名第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4,排名第一)。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凝聚态物理,包括理论计算方法发展、纳米结构的计算和模拟、新型能源材料的计算设计等。

      主要学术成就:从计算凝聚态物理的方法出发,特别是在纳米体系的结构预测和相变,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建立了研究纳米体系结构转变的等压分子动力学方法,预言了纳米碳管在外压作用下的硬-软相变;发现Au32团簇具有与C60相似的笼子结构;设计了超硬材料BC2N的新结构,所得的硬度性质与实验相符合。在第一性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表面上原子扩散势能与表面应变的线性关系。近期开展了新型太阳光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成本低环境友好的多元合金半导体,理论预言了新的材料体系,澄清了长期在四元半导体合金的结构和能隙等方面问题,并得到了最新实验的证实。


实验室副主任


吴骅,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

安徽大学物理系本科(1990-1994),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1994-1999)。2000年4月至2002年6月,德国德累斯顿马普所博士后。2002年7月至2004年9月,德国柏林马普学会Fritz-Haber所博士后,参加德国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SFB290。2004年10月至2011年8月,德国科隆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参加德国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SFB608。2011年4月被复旦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2012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和计算材料科学的研究,利用和发展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结合关联电子理论和光谱激发态的计算模拟,研究功能材料的新奇物性,并进行新材料的计算设计。研究主题包括磁电耦合氧化物、自旋电子学材料、关联氧化物中的轨道物理、以及半导体表面和磁性薄膜。


刘智攀,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硕士(1993-2000),英国皇后大学理论化学博士(2000-2003),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2003-2005)。主要科研方向是,发展并运用前沿理论化学相关方法研究催化化学反应过程。获得2003年皇家爱尔兰科学院 (Royal Irish Institute)年度青年化学家奖,2004年国际化学与应用化学学会(IUPAC)青年化学家奖(全球4人之一),2007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8年第四届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9年上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20年度“科学探索奖”。


向红军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东方学者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本科毕业,2006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及线性标度电子结构方法的发展”曾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9月到2009年12月,先后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和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第一原理性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多铁性材料的磁性和铁电机理、纳米材料的改性和掺杂、新材料的理论设计和预言。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基金委的重点项目等。主要学术贡献为:发展了寻找界面结构的全局优化方法,并用此方法研究了Si/Al2O3的界面,研究了强关联氧化物多铁性材料的微观机理。